曼尼托巴中文论坛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村干部:村里越来越有钱 年轻人却都喜欢去城里(图)

[复制链接]

4348

主题

4361

帖子

4876

积分

灌水天王(十八级)

积分
4876
时事新闻 发表于 2014-1-31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中央提出这样一项充满温情的要求。过去数十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与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蓝天、碧水、乡情、民俗……无论对漂泊者,还是留守者,记忆中的那个乡土似乎已有些模糊。是时候放缓脚步,精心思索一下:什么是“乡愁”?又该如何记住?趁着过年之际,南都派出多路记者,回家乡访故人,试图从个体的视角做些解答。  Q& I: s' ^2 U4 D

: {5 y9 H4 l# H, [乡土·坐标9 W8 R0 Q. A9 Y3 b3 \8 V# O4 |+ V

& z& y  {$ v" y7 K- H6 C湖南长沙道林镇& a* f. d* x1 R5 d
5 u! B- }$ K2 a
道林镇位于长沙西南部,属宁乡县管辖,典型丘陵地带,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6万多。伟人故里毛泽东故居就在离道林镇不到30公里的湘潭。刘少奇故居仅在 8公里外的花明楼镇。美学家李泽厚也出生在此,却鲜有本地人知晓。近年来,镇上很多年轻人到城市打工,近的去长沙,远的甚至到新疆等省份。老弱妇孺则留守在家。只有过年时,村里才显得有人气。村中习俗延续至今,但乡镇面貌大有改观。20多年前依河而建的土砖平房,如今基本被两层楼的砖房代替。
. m, B( U; T9 C* Z+ i$ g- O0 Z; R  ?/ X" |- |0 o8 i
, w6 |- _3 X0 w9 l3 g% H4 O& w

! u, |1 W# y$ p7 Q 1.jpg 8 `  K9 d& `" B( l2 v
, m+ G% {1 U! \1 m

7 g' M3 o8 M; Y4 I: p, I6 n道林镇天石村村书记邓正球。# N$ i! p2 Y" y9 t. {* M5 f$ s

2 `( T/ q1 q' f农历腊月二十八,道林镇天石村的村书记邓正球开始了又一天的工作。这一天,他要与其他四位村干部一起到各个村小组发放镇政府下拨的水利工程款。+ I* {3 z1 Q+ ]! O" n
4 }6 v, M9 N  D+ d& Q- |) r/ `
从1988年开始,天石村人邓正球已经连续做了25年村干部,会计、书记……各个岗位都轮了一遍。今年年后村委换届,年龄已到60岁的邓正球将不能再连任。“我是不能再做村干部了。”邓正球反复感慨着,难掩失望之色。$ d6 _* X& l6 }$ Z8 O' z( F7 O
' H! [5 M6 j+ v. I7 [
“赤脚老师”到村书记
7 C8 v( i" T2 T( k6 z) e0 ]7 G; \
. {( {+ ?$ a0 F: W4 c) b* I和所有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农家子弟一样,邓正球的童年贫穷又乏味,饿肚子是常事。“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吃红薯,我们当时没大米,把红薯当饭吃,现在看到都想吐了。”
" V  n" x/ D- n2 H  j: y/ w
! t& b0 j1 C' q# x0 A1 K好在邓正球自小就有让人羡慕的头脑,一张高中毕业证书足以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年少的邓正球没有离开家乡,而是选择了留下。邓正球先是在生产队干了几年体力活。到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学校正好缺少老师,有高中学历的邓正球自然成为合适的人选。5 B5 m' b$ ]% g' \2 b. @

+ u8 k* f* V8 x" d% f1 x* r邓正球称,在农村师资力量普遍匮乏的那个年代,自己可以说是“万金油”,什么都能教。“我教语文、教数学、教音乐、教画画,很多东西我也是临时学的。”邓正球还夸耀自己“桃李满天下”:“那个长沙什么局的局长就是我的学生,当年我就知道这家伙有前途,果真不出所料。”在他看来,官居高位就是最成功的表现。* x& `* a# L6 Z; V2 {  W9 K4 y1 z
8 C) q, m# r# {; ~" s- c1 p/ M
邓正球的“全能老师”生涯在十年后结束。“我是‘赤脚老师’来的,没有编制,等有老师来了我就撤了。”但凭借着珠算这项在当年的农村堪称了不起的本事,邓正球很快又找到了一份新工作。1988年,邓正球开始担任龙塘村(2005年龙塘村和隔壁金狮村合成天石村)的会计。! {+ p" P  r  O; N$ p& H

% [1 r" N3 H- k2 H邓正球回忆,自己刚开始做村会计时,各个村小组之间关系不太和谐。为此,邓正球没少操过心。“有一次,村支书所在的小组和我们组组员又吵架了,我们组组员找人调解肯定不想找村支书,就找了我,我站在那苦口婆心地劝和,居然有人说我想做村支部书记。”
  R6 x; D* R' b8 B+ v$ W& |
3 A" T7 e$ z* d+ `此后,邓正球确实做到了村支部书记。不过,他说自己没有这个“野心”,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邓正球说,与很多其他村干部不一样,自己做村书记是专职的,收入也基本上来源于此。“现在每个月工资700多元,刚开始几十块钱一个月。我老婆做裁缝,也能补贴下家用。”: E+ f1 W7 B7 @3 a. o' S
  H  H# i9 Q7 v( k" M) F
2002年,邓正球的儿子考上大学。因为交不起学费,邓正球跑了9户人家借钱。“这家借一千,那家借两千,好说歹说把这个学费给凑齐了。”/ m7 Q8 \3 I- B# f# |

2 g' o; A: C0 P3 ~: y为搞建设到处“讨钱”
6 r& l! b# U) J* f) I; S9 d& ~8 q9 t/ R
正因为专职做村干部,邓正球对工作也非常认真。最近几年,天石村常遇干旱。为了防止隔壁村“偷水”,邓正球常常在抽水机旁边一守便是一夜。“抗旱难熬啊,防止自家水被偷是一回事,有时还要防止自己村民为了水争吵,难做。”
. i  h8 z9 y' p  k4 {( k3 t4 q1 G) A* h2 r9 G+ I5 y
事实上,抗旱工作几乎贯穿了邓正球的整个村干部生涯。“水利设施是在吃(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本,毁六十年代的基业,在那建成之后就没修缮过,而且有些过水渠道还被填塞了。”2013年,邓正球和其他村干部终于下决心,将渠道、水塘重新修葺,之后遇到旱情就不会太被动。腊月二十八这天,镇政府正好将水利专款下拨给天石村。邓正球要将这笔钱分给各个村小组。
" K3 W( i. r: @* T! w
& `6 k/ a0 K. k6 n1 `4 R“工程加起来差不多100万,政府给我们15万,我们村干部去外面‘讨’了差不多20万。”邓正球“讨钱”的对象,主要是从天石村走出去的“能人”,或者是做了官的,或者是变成大老板的。找他们出一部分钱,其余的由村民自己出。
0 m$ C& O( K0 ^( k6 C5 \: q3 a1 J+ [/ }9 O! I" y( d, s
这种方法是天石村搞建设的主流,2008年,村里修起了第一条水泥路,所有工程费用、材料费用,也是几位村干部合力“讨”回的。“大家都乐意为家乡做贡献的,根在这里嘛,当然也有一些找去碰了一鼻子灰的。”邓正球说。8 e/ n- q2 ]0 B: \& C  H, O( \
! A3 h  T# x' g& N. X# U) f* J6 [
去年,天石村的村民们第一次收获了土地带来的经济利益。天石村不像珠三角地区的乡镇,有大批制造业工厂的涌入,单凭土地红利能让村民小康起来,天石村的土地还保护得比较完好。上世纪90年代,有人租了村里的林地种树,到了2013年,第一次有了卖树分的红利。“村里一天比一天有钱,就是年轻人都喜欢去城里,家里的田荒得越来越多。”' z  Q2 g+ c6 F, E
5 Y7 c; A8 T( t
这位村书记“管得宽”* b2 X7 e8 r3 S, C7 h- }
; ]$ X* P: e+ E5 ?2 _: \
邓正球说,自己做村书记,过年这几天最忙:“算账、慰问工作都在年尾。”在发水利款的前两天,他还去慰问了村里的五保户和低保家庭,送去米、肉和棉被。除工作外,邓正球还要忙着跟那些一年才回一次家的老熟人打招呼。8 n. m3 L7 t  @  a4 b, c+ h& D# C

2 W& Z0 T4 q; P  X8 ]年二十九这天,村里有位82岁高龄的老人过世了。邓正球急忙帮着“管闲事”。按照天石村的习俗,办丧事要由村里有名望的老人主事,所谓“管闲事”。因为大年初一不办丧事,邓正球赶着在年三十前把各种事情都安顿好,待到大年初三再继续为这场丧事“管闲事”。# x$ V9 t0 @. n# h1 @

1 \8 [" T% [1 ~' o$ H0 D8 V& S“大事如死了老母亲,琐事如丢了老母鸡,都会找我们,我们要管事。”邓正球表示,从平时到年末,只要村民有事,尤其有冲突,自己都要到场。
* O" z6 |' e" D  O, m+ w0 w* Y+ t) O8 F, z! W$ t4 K/ U7 t) O
“我们都是口头调解,大家也服,没你们城里人那么多法律条文的规矩。”邓正球说起当村干部的心得:村里人都看重名声,一诺千金,村干部从中调解了,觉得可以那就认可了。“前些年,年三十晚上,村民去山里给祖辈们上坟,因为天气干燥火星子点着了树枝着火了,我还跑去救火了。”不过邓正球说,到年后退休就不用管这些事了。他打算到长沙城里带带孙子打打牌。& E0 E3 G0 [& `! J! k& e$ @3 c
# N& ?. Z2 e2 V, V4 P) b, Y+ K
关于打牌,邓正球还有句“名言”:“我打牌的时候,你们别叫我邓书(输)记。”邓正球还记得,那是在某一次的牌桌上,自己输了钱。当时,旁边有观战的村民说:“邓书记你这牌不能这么打啊。”然后,他就给出这样一句“神回答”。之后,这话越传越广,最终成了村民们的饭后笑谈。
' f4 V9 U4 W$ d) A+ H& J
5 j& c* P$ z: A' ?8 y+ I2 X7 S: ^8 \" p乡问 同题
, G, H) A5 t1 T& j$ e% ?5 a. T% }
% P  N; ^7 w( r( gQ:你觉得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 R" n0 w5 c2 e# X+ ^+ y$ ~3 Y' G+ J- V" q
A:水泥路多了,生活改善了。以前饭都吃不饱,现在肉都有剩。3 C4 ]) f/ H; A

" x/ w& e6 G9 HQ:对故乡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最担心故乡未来哪方面的发展?/ j" \$ N9 W$ x9 @! C) g
- x9 n# W1 Y5 O5 x$ D
A:村民越来越富裕。最担心家里的田没有人种。我们村有的小组有将近60户人家,可种地的只剩下20来户了,土地荒了近两成。以前种植两季稻,现在变成一季了。  `# V$ r8 u" o: J7 H4 x) U+ V! O

5 x9 g' x. z2 m" KQ:故乡什么事物最能寄托你的“乡愁”?
! C/ y) a" ^2 l9 E' u) Y( A0 r% h$ S- v7 b! @3 ?7 a  `
A:家吧,房子在这里。
一切問題•最終都是時間問題••• 一切煩惱•其實都是自尋煩惱•••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曼尼托巴中文网注册链接激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